教育部大幅度调整高职专业 专家详解“加”“减”缘由
- 编辑:资深望重网 - 67教育部大幅度调整高职专业 专家详解“加”“减”缘由
而法国、奥地利、荷兰、芬兰和比利时加入欧元区前后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在上海江森的环评公示中证实了此点。2011年9月2日以来,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陆续发现血铅超标儿童。
6月3日,在环保部发出行业整顿文件后,区环保局对上海江森的排气口、废水、车间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监测。血铅疑云9月13日,我们已经对其发出了责令暂停生产的行政通知书。当时监测,主要计算浓度是达标。直到当月21日再度监测达标才恢复生产。一位11年工龄的老员工证实称,他每个月都要做一次血铅检测。
要求匿名的业内专家说,排放总量是根据数据演化的结果,如果公司提供的产量等数据造假,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鞠春方说,江森自控接手后想做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国家之一,这种税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型的所得,分别扣除费用,又按照不同的税率分别征税。
近期的改革可以考虑设置个人和家庭两种申报单位,由纳税人自行选择其中一种,为将来全面推行以家庭为纳税申报单位进行技术上的准备。李炜光为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首席教授来源: 《财经》杂志 进入 李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个税改革 税负 。这样的税制,怎能不改?税改出路显然,现行个税税基狭窄,导致工薪之外的税源大量流失,对调节财产性收入无能为力,也就几乎没有调解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如此,中低收入群体当初的一点喜悦就可能保持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又会为新的、更大的社会贫富差距而困扰。
由于通胀率持续走高,导致银行实际利率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这也诱发了资金从储蓄转入各种投资领域,短期性的投机活动大增,提高了整个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在我国,税率级次只要5个或更少些就足够了,现在的7个还是太多,工薪所得最高边际税率30%也就可以了,现在的45%高得离谱,也不会有人认同在这个税率层次上老老实实地纳税,所以应该降低乃至取消。
而在这个起伏跌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人们没有充分注意到的问题,即这次调整充其量只是对某个次要环节的修正,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众对于不当税敛的抱怨情绪,但绝说不上是一次实质性的税制改革。2011年6月的最后一天值得纪念。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税前和税后收入比,一般税前收入比相差会达到十几倍的样子,但征税之后再比,其收入差距就缩小到三四倍了。但接下来的情形却又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许多人似乎仅仅满足于自家上调起征点的愿望已然实现,而对个税进一步改革的关注热度马上就降温了,现在媒体上已很少有人继续关注个税改革就是一个证明。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常常远超过其实际承受税收的能力,量能负担这一最基本的税收原则逃得不见踪影。而且,税改的方向不能只是为了政府增加收入服务,而是应该转到为老百姓服务的方向上来。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早就被确认为个税改革的目标模式,却至今未见任何动静,与之相关的个人各类所得如何综合在一起,以及应不应该以家庭为纳税主体、免征额通胀指数化等问题统统绝口不提。仔细比照1994年至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年数据,发现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税前和税后的基尼系数有微弱的上升趋势,说明现行个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不是丁点儿没有,只是非常小,小到若取两位小数点的话,税前和税后就是基本相同的数字,只能得出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不存在调节作用的结论。
这就意味着税制改革要考虑到怎样才能促成底层人民减负、全体人民享福的局面。底层减负意味着缩减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不公,而享福意味着对于税收的使用应该有更多公民的监督,以真正达到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纳税人用于自身的和子女的教育费用、老人赡养、购买保险、大额医药费、为残疾人家属购买的自助设备、自用住宅贷款利息支出、公益性捐赠、灾害损失等,也不应被排除在免征范围之外。如果没有个人所得税根本性的改革,这将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和正在出现的结果。
这种差别待遇的征税方式,显然没有全面考虑纳税者真实的承受能力,极易导致那些所得来源渠道多样、综合收入较高的人逃脱税收,从而造成税负的纵向度的不平等。经合组织16个成员国的税率级距平均从10级以上减少到不足6级,其中英国减到只剩两个。关于以个人还是家庭为纳税申报单位的争论,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后者更能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人数、家庭总收入、需要赡养的人数是否有残疾人等,也就更能体现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和体现税收负担的纵向公平。税改真问题但这次个税调整还是犯了老毛病,避重就轻,小打小闹,解决不了税制设计和运行机制之间已存在的诸多老问题。这样的税制,怎能不改?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几乎没有调解贫富差距的作用,一些权威学者对此判断颇不服气,拿出高收入阶层纳税在个税中所占比重作为根据来说事,但却没有多少说服力。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中低收入群体仍占较大的比重,而这些地区的人们为维持必要生活而支出的费用成本也必然大大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如果不提高这些地区的免征额标准,就可能出现百姓把居家过日子的钱当做国税来上交的情形,这在税收上有个行话,叫做恶税。
这种情形,为几十年以来所未有,称得上是政治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中国,现在已经很难形成所谓的中产阶级,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过大已成难以改变的事实,社会已然就此发生断裂。
对于庞大的财政收入而言,个人所得税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起征点的调整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其他要紧问题,那么就很难说税收改革是成功的。这样的税制,怎能不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其目的主要在于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故而必须贯彻纳税人必要生活支出免税的原则。
公民个人与组成家庭,在税负上也应有个明显的差别,不能像现在这样都混在一起算。低利率的金融政策,加上不利于底层人民的财政政策,除了制造投机之外,也在事实上造成了富人更富、贫者越贫的窘境。
如果不彻底下决心对现行个人所得税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改革,就只能继续看着社会贫富差距一步步拉大而束手无策。在我国未来的个税改革方案中,应当在税前增加若干必要的费用扣除项目,简单说,家庭日常消费支出,吃喝拉撒睡之类的费用支出都不应被征税。他们可以通过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达到少交税、不交税的目的,而税收负担就会转由那些收入来源渠道单一、收入水平较低的纳税人来承担,所谓税收的公平性就无从谈起。这样的税制,怎能不改?个人所得税的诡异在于,当中低收入群体正在为免征额标准的提升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少纳税)的时候,某种不可测之压力可能也伴随而来。
欧洲和西亚多个国家甚至实行了单一税率。对于3000元免征额,85%的网民表示不赞成
他们忽视了美国在军事和软实力上的优势以及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弱点。美国在总研发支出、大学排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和企业家指数方面依然是全球第一。
但如果用人均收入计算的话,中国还需要几十年才能赶上美国。但这种政治败坏在美国历史上也并不鲜见:它建国的岁月也不是一首舒缓平静的田园牧歌。
美国在历史上不乏错误估计自身实力的时候。在英国,将中国放在霸主位置的人从2009年的34%上升到如今的47%,而德国,西班牙和法国人也表现出同样的认知趋势。如今参照物又变成了中国人。日本,印度以及其他试图制衡中国的国家都会欢迎美国的存在,正如身处北美的墨西哥或者加拿大会试图与中国结盟制衡美国那样。
许多评论员对美国低效的政治系统表示担忧。据2005年的一项统计,此前10年创立的新企业中有25%都有外国移民参与。
比如说1950和196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升空使许多人认为苏联比美国优越。但实际上,即便是美国人内部也在中国是否将取代自身的问题上出现了50:50的分歧。
有几个委员会已经提交了利用增税和削减开支来改变美国债务上升轨迹的可行方案,但可行性不能保证这些方案就一定能被采用。此外,即便中国没有遭遇到任何重大内部政治危机,当前的许多预测都仅仅是简单基于GDP的增长。